志成下载站

部落与弯刀战损_“八里桥之战”清军究竟输在哪里

编辑:小编酱 来源:编辑铺 时间:2024-04-18
部落与弯刀战损

“八里桥之战”清军究竟输在哪里

我是秋草独寻,有幸回答此问题。

八里桥之战清军是全方位的输,还不能说只是输在哪里的问题,所以从伤亡对比上看就会显得那么悬殊。

一、战争的结果就是水平的差距最直观的体现

在这个伤亡数据上估计是没有异议的。

八里桥之战,3万清兵对阵8000英法兵;

清军伤亡1200人;英军死2人,伤29人(其中包括印度兵1死18伤);

法军死3人,伤18人。双方伤亡23:1。

从战果上说,实在是一种降维打击。

二、指导思想错误:以强攻对敌。

先说一点题外话,其实通过前期的第一次战争,第一战大沽口之战,按道理清廷应当明白会有这么个结局。

但是却只知此而不知彼,在弱势情况下还采取了强攻的策略,并没有选择有利地形进行防守,再适时出击的策略,虽然不能改变结局,但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

因第三次大沽口之战中,法军士兵15人阵亡,129人负伤;军官2人阵亡,11人负伤。140名伤员已全部送进设在新河当铺的战时医院。英军伤亡人数和法军差不多,17人阵亡,162人负伤,其中军官22名。( 李桑. 第二次战争中三次大沽之战述评. 《 军事历史研究 》

英法军伤亡人数是大大超过八里桥战役的。说明如果当时构筑好防御工事,坚守并侍机出机的话,战况将会好得多。

实际上这种进攻战术就是克里米亚战争的翻版。萨瑟兰高地战,当时的俄军骑兵就在法军的步枪阵中伤亡殆尽,俄军阵亡就达8000人。

克里米亚,第93萨瑟兰高地,法国步兵击败俄骑兵

所以,这里秋草认为此战的指导思想就存在较大的问题。

三、在强攻战中,此战是典型的两个时代的较量,输那么惨是正常的,而输少一点却算是本事了。

1、装备差距

1)步枪对鸟枪抬枪,

英法线膛枪取代滑膛枪

当时的英法已经装备了有膛线的米尼步枪(枪管内设有旋转的膛线)。法国人研制了米尼步枪、米尼铅弹。米尼锥形铅弹头的直径略小于枪膛直径,这样装弹就很方便。

弹头的底部有个圆锥形的空洞,一个软木塞堵住洞底,发射时燃气骤压可以木塞挤进空洞,迫使弹底膨胀(铅金属比铁质容易变形),刚好紧贴枪管的膛线,封闭住弹头和枪膛之间的空隙,火药爆炸造成的燃气推进力足,密闭性好,又可以使弹头在枪管内旋转膛线引导下高速旋转。

米尼子弹小于枪管,射击时膨胀,气密性好

线膛步枪的子弹旋转出去后,子弹的速度与穿透力均大大强于之前的步。且受空气风力影响较小,射击准确度也大幅提升。

当时,米尼步枪比第一次战争的滑膛枪的最大优势在于射程和精度。滑膛枪的有效射程只有130多米,并且精准度很低。而米尼步枪有效射程达到500米,可以在更远程打击敌人。

2)清军的最好的步兵火器是抬枪,有效距离还达不到50米

而且,因为需要两人合作,性能又差,后座力极大,开枪后,射击者往往枪的后座力震到摔倒在地,而且子弹的装填速度慢,至少二分钟才能装一次。所以在进攻战中还很难使用。

2、火炮的严重落后:

1)当时英军装备的最新式阿姆斯特朗炮,4门,64毫米后膛线膛炮,竖形螺栓。射程可达到4公里。装有开花弹和实心弹,为攻城之利器。

英国阿姆斯特朗炮栓

由于产量不高,膛压控制不稳定,没有大规模装备,所以英军其余火炮的配备为前膛炮。

2)此外,英军还配有康格里夫火箭炮300门。专用攻击陆军及固定阵地的。

康格里夫火箭

3)法军火炮:法军装备1853年型拿破仑12磅前装滑膛野战炮.

法军制式野战炮。炮身全重 626 kg,行进全重 1200 kg,炮管长1.91米,能发射1.4 kg(法制12磅)实心球炮弹。口径121毫米,炮口初速439 m/s,在炮身仰角为 5度 把炮弹打到1480米远的地方,如果调整仰角和发射药配重能打得更远。可以发射球形实心弹、带延迟印信的爆破弹(开花弹)、榴霰弹。

法军拿破仑炮采用的是青铜铸造的炮膛

清军火炮,仍然是土炮

太平军时还比较管点用,有效射程最多1公里,没有膛线,更没有射击调整,没有开发弹,打出去的是铁球。而且命中率极低。

如八里桥之战,清军在战役中,打一整天没有一发炮弹命中联军,发射的炮弹都打到树顶上去了。战斗结束了,联军缴获了27门铜炮,大量信管火枪、大刀、长矛以及其他武器。

另外还有数千个装得满满的箭袋,这些箭此后一连好几天都被充作联军营地篝火的燃料。

湘军炮队

清军红衣大炮

3、近战武器差距更大

另外联军在近战格斗中配备有左轮手枪,当时的手枪还不能连发。但有利于格斗,在大沽口炮台争夺战中,英军士兵就用左轮枪打死了直隶提督乐善。

第二次战争英军左轮手枪样图

清军近战武器主要是弓箭与弯刀,鸟枪

当时的鸟枪是射程才20多米,而且以散弹为主,换装不方便。而弯刀在骑兵格斗中又没有刺刀的长度与锋利性。

英法军的刺刀通常长度在1.8米-2米之间。换装便利,直接接在步枪上即可使用。

英法军刺刀

二、战术落后——遭遇T字形局面,却不自知。

当英法军部署好了阵地,清军以纵队骑兵的发起冲锋,一般以300-500名骑兵为一股,依次发起冲锋。

1、被形成了T字形攻击的火力弱势。强占T字横头阵位的一方可以充分发扬火力,而相反的一方火力受到极大抑制。

3万清军全部部署,呈现出大弧圈的半包围阵势,整个骑兵排成正面长达5公里的阵线。后面是清军炮兵和步兵。

在远距离上就被联军的重炮给轰一遍,清军不顾死伤依旧前冲,联军在左右两侧架起大炮,侧竖向轰击。

被形成了T字形打法,联军相当于那一横,可以全面发挥火力,而清军相当于那一竖,只有前面的部队才能攻击,而且造成部队层叠,造成大伤亡。

联军火炮一发可以一线阵列。

在火力不如的情况下,战术上的劣势更使清军伤亡惨重。

2、没有以长矛骑兵冲击步兵方阵

以弯刀、鸟枪的骑兵即使冲军阵营造成的威胁也不大,冲击前膛枪阵,至少需要用长矛的长兵器进行较远距离的刺杀

这是传统对阵的方法。 僧格林沁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然他也没有见识过欧洲的步兵方阵。

三、军事素质完全不同,不能说清军不英勇,但近代的军事素养与古代战争的代差实在巨大。

骑兵不利于攻击线膛枪方阵,死伤巨大。

1、骑兵素养差,近战武器与技战术代差明显。

由于清军人数众多,虽然伤亡惨重,但仍然许多清军冲至法军阵前仅30米处,这样可能对法军造成较大伤亡。

联军左路英军格兰特将军立刻下令炮兵射击,减轻法军的压力。联军几个炮兵队发射的炮弹因紧贴地面飞行,打进清军马群中对马匹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英军骑兵旅锡克骑兵骑着高大的阿拉伯战马,平持长矛,以标准的欧洲式的枪骑兵队列冲击清军。

同时装备着左轮手枪,马枪和马刀的英国胸甲骑兵也发动了冲锋,面对马刀和鸟枪的蒙古骑兵,联军骑兵很快就击败了蒙古骑兵。此处冲击,甚至无一阵亡。

2、双方的纪律性与勇敢性相差较大。

燧发式手枪

通过欧洲战争尤其是克里米亚战争的考验。联军展现出了极高的纪律性和勇敢精神,在蒙古大队骑兵冲击到50米距离上,大声喊叫着,舞动着马刀,俯身策马。

但联军还保持着整齐的队形和清醒的头脑。进行冷静的换弹与射击,始终没有一点慌乱。

联军骑兵在训练,组织和纪律上有明显优势,在武器上左轮手枪,长矛和马刀打近战也比蒙古骑兵的短火枪,弱弓和马刀有优势。

在近距离战斗中,蒙古骑兵无法抵挡英国骑兵的左轮手枪和锡克骑兵的长矛。

3、最后的刺刀冲锋——实际上在冲锋失败后,最大的伤亡来自于刺刀冲锋。

冲锋失败后,清军还有大约上万练勇和。装备的还是刀矛弓箭,这人数众多。

因为法军指挥官蒙托邦认为同清军对射是浪费时间、火药和生命。干脆发起刺刀冲锋。

最后的战局:联军步兵排成刺刀阵开始向前推进,联军骑兵在大炮掩护下排列成骑兵列队开始突击,清军守军根本无法抵抗1个骑兵旅进行的标准的欧洲式骑兵列队长矛冲击,清军崩溃了,变成。

联军的米尼步枪,装弹便利,带有膛线

八里桥口的清军皇家禁卫军以白刃战阻挡联军。但是经过近代化严格训练下的步兵,在进行刺刀白刃战时,其战斗力绝对不低于任何古代白刃战部队。

知道欧洲近代战法的朋友应知道,欧洲步兵连都习惯了在50米距离站成2大排排队相互枪毙,对于白刃战更是毫不犹豫。

而清军从来没有阵列式白刃战的经验。

特别是法军在欧洲出名的白刃战无敌。法军全部上刺刀,向八里桥做最后的冲锋。法军用刺刀夺取了桥头的10门清军大炮。

如清军胜保将军也在桥头争夺战的肉搏战中,多处负伤。

联军都称赞兵特别是蒙古兵很勇猛,但是正如现在还有人以为的勇敢似是乎胜利的最大要素。

勇敢到了愚昧大势的程度,不知彼此差距,那就无非是莽夫之勇,于国家毫无益处。

战役的结果,用僧格林沁的行动就可以知道,之前僧王一力主战,不顾郭嵩涛(副使)反对,叫嚣最狂,此战之后,清廷咸丰朝廷还准备再战,派军。但很快就被从八里桥回来的僧格林沁拒绝了。

僧王知道,再调蒙古兵过来也没有用处,这巨大的全方位差距不是靠天生比较有勇气敢打架就可以简单填补的,从此之后僧王再不言主战之事,开始主动学习军事,直到1865年战死。

八里桥的影响。

胜败兵家常事,但输了不总结经验教训,在原地再败一次,就是可笑!

这一次直接打醒了许多清国高层,如恭亲王、文祥、曾国藩、李鸿章等,纷纷在此后开始了的洋务运动,其实输不可怕。

资料:

《剑桥晚清史》

《近代史》

《天朝的崩溃》

法国远征军司令蒙托邦将军(八里桥伯爵):《回忆录》

二战日本有什么出名的武器装备

大和号战列舰、零式战斗机、大盖步枪、歪把子机枪都是比较著名的日本武器,很多还是从抗战影视剧中被人们熟知的,我们着重介绍下大和号战列舰。下图为日本大和级战列舰二号舰“武藏”号,为1942年6-7月间在濑户内海西部公试时拍摄的,可以看到2座巨大的三联装457毫米主炮炮塔,其尺寸可以对比甲板上列队的日本海军士兵。

日本在二战前夕建造的大和级战列舰是人类历史上吨位最大的战列舰,满载排水量72808吨,舰上搭载了实用化口径最大的460毫米舰炮9门,全舰编制2500人。大和级共建造2艘,分别是“大和”号和“武藏”号,三号舰“信浓”号被改装为航空母舰。下图为1941年10月在宿毛湾进行全速公试的“大和”号,该舰在22日的测试中达到了27.46节的航速。

大和级战列舰还有个出名的地方就是豪华,被人们戏称为“大和旅馆”。除了舰上厨师和勤务人员都来自当时的日本高档餐厅之外,舰上还配备各种高档的烹饪机,比如:6个110升饭锅、2个110升菜锅、1个36升粥锅、2个15千瓦电饭锅、2个调理机、餐具消毒机、烤箱、1马力冰淇淋机、洗米机等等。舰上配备总容积达到233.4立方米的冷库,分为-2度的肉库和 5度的菜库,其余不易坏的食材存放在其他大大小小40多个食品库中。舰上还设置有一个小卖部,位于1号主炮炮塔附近的上部甲板处,小卖部有烟酒、点心、糖、汽水等出售。全舰大部分舱室设置空调,可以为全舰提供恒温,其中医务室为24-28度、作业室15-30度、食堂住舱事物室20-26度。全舰人员人均居住面积为3.2平方米,比长门号还多0.6平方米,是驱逐舰人均居住面积的3倍。下图小黑框应该就是小卖部所在位置。

大和号舰长263米,最大宽度38.9米,满载吃水10.86米,标准排水量65000吨,试航排水量69100吨,满载排水量72808吨。关于大和号的装甲,大和号装甲重量22895吨,占正常排水量的33%。战后美军对信浓号剩余装甲进行测试发现其质量为美国同类型的83.9%,但是考虑到二战中后期的镍铬等材料的短缺、工人技术水平的下降,其装甲质量肯定不如先前的大和号和武藏号。与此同时测试的183毫米VH钢质量与美国同系列产品水平相当。下图为信浓号主炮正面650毫米装甲,被美国MK12 406毫米炮弹洞穿。

大和号主要武器为9门94式460毫米主炮,三座三联装炮塔,前二后一布局。火炮炮身长度21.3米,重量165吨,3门火炮加炮塔重量为1720吨,连带装甲和总重2774吨。该炮炮弹采用机械填装,扬弹速度10发每分钟,炮弹为91式穿甲弹、三式对空弹和三式高爆弹。其中91式穿甲弹重量1460公斤,内置33.85公斤装药,发射药重量330公斤,最大射程42.05公里。在萨沃岛海战中,大和号在30000米距离上第二轮齐射命中或近失美国“白平原”号护航航空母舰。相比之下,在丹麦海峡之战中,胡德号和俾斯麦号交战距离22000米到15000米,俾斯麦5轮齐射命中2发。

大和号生于二战前,但是在二战中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除了航空母舰时代的到来之外,大和像个宝贝一样本供着,毕竟倾尽日本的工业能力和资源建造的,还有一定象征意义。到了战争后期,日本联合舰队已经无力与美国海军正面交战,大和号在1945年冲绳海战被美国航母舰载机击沉,武藏号在1944年莱特湾海战中被美国航母舰载机击沉。武藏号在沉没时被命中19枚鱼雷和17枚炸弹。下图为冲绳海战中的大和号最终照片,舰上460毫米三式对空弹殉爆产生了蘑菇云

二战时美军的肉搏战斗力强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二战美军肉搏能力不如日军,虽然身体上面有很大优势。

二战初期,现役日军都是选择的精锐,平均身高为1米65,堪称日本国内的大个子。

然而,这批日军不过三四十万,扩军到几百万以后就不一样了。

日本投降时,日军平均身高也就1米50左右,非常矮小。

而美军不同。

经过分析,二战中身高最高的就是美军,而不是德军或者苏军。

因为当时美军基本都是白人,相当一部分还是德国、东欧后裔,本来身高就很高。

而美国当时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饮食的营养很高,尤其吃蛋吃奶可以促进身高发育。

而美军平均身高就有1米73。大家知道,既然是平均身高,就说明有不少人的身高是原高于1米73的。其实在美军中,身高1米8以上的很常见。

所以大部分美军士兵比日军士兵高得多,搞出半个脑袋。

而近距离肉搏中,即便是使用刺刀,也终究是力量更大,身材更高的一方占上风。

不过,美军如果和日军拼刺刀,还真不见得拼得过。

这主要是美军虽然有拼刺项目,但只是培养士兵的勇敢精神。

实际上,美军极少和日军肉搏,因为没有必要。

除了初期海陆军战队使用较烂的武器以外,美军武器尤其是步兵班火力是很强大的。

抛去机枪不谈,

普通士兵人手一支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可以连续单发射击8枪。

原则上,这就可以在近距离对付多个日军士兵。

另外,正副班长都有一支,火力非常旺盛,可以连续扫射。

同时,很多美军还有m1,可以连射20发子弹!

除了这些武器以外,美军很多士兵都佩戴手枪,分为美军提供和自购。

绝大部分是M1911半自动手枪,直到今天也是近距离枪战的霸主手枪。

只要操作得法,M1911半自动手枪可以轻松在近距离击毙三四个日本兵。

在美军这种强悍的近距离火力下,日军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拼刺的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日军万岁冲锋几乎没有战果的原因?

都成活靶子了。

飞虎队将军陈纳德遗孀陈香梅过世,如何评价

陈香梅,可谓是一名传奇女人物,许多和她有关的事情,差不多可以称之为世界之最。

(陈香梅年轻时候)

1925年6月23日出生在北京的她,和兄弟姐妹过着无忧无虑的十二年生活。

直到现在1937年七七的发生,打破了安宁的生活,七七发生后,陈香梅全家不得不走上了的旅途。

她当时就寄读在:比利时修女管理的,圣保罗女书院。

1941年本攻占,这是她的母亲去世,父亲在美国任职,陈香梅六姐妹又不得不去往广州开始。

1942年陈香梅躲到了广州湾的赤坎,幸运的是,她联络好了桂林的学校。但不幸的是,日军的不断逼近,致使她与父亲失联。

之前由于父亲的安排下,陈香梅顺利入读岭南大学。

1944年,她加入了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当时陈香梅要撰写一篇关于陈纳德的人物专访,值得一提的是,她是中央社的第一任“女记者”。

因为这个专访,她钟情于飞虎队的队长陈纳德。

1947年和陈纳德结了婚,两年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习俗,跟随陈纳德离开大陆。

在期间撰写回忆录:《一个斗士的自述》。

(陈香梅和她的丈夫陈纳德)

1958年,丈夫死后,她开始了辉煌传奇的职业生涯。

1963年,受肯尼迪总统的委任,去白宫工作,她是第一位进入白宫的华裔。

1967年,尼克松委任她为全美妇女支持尼克松竞选总统委员会,兼任亚洲事务顾问;1968年又被任为共和党行政委员和财务副。

1970年,担任飞虎航空公司副总裁,是美国航空公司第一位女副总裁;并且进入美国大银行,也是第一位亚裔董事。

(陈香梅和总统)

在后面的事也是数也数不过来,也就不一一细说。最有深刻意义的事就是享有“中美民间大使”的称号,为中美建交发挥了巨大贡献。

并且得到过美国8位总统的重大委任,可见他对中美两国的国家都有很大的影响。

(陈香梅)

她是海外交流协会顾问,是中华全国妇联名誉顾问,是国家旅游局特别顾问,是教育基金会董事长,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客座教授。

这样的一生能说不传奇吗?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牙签妹妹

忽必烈为何要两次远征日本

忽必烈征服在1266年就谋求通过高丽与日本进行接触,使臣黑的、殷弘到达巨济岛后,畏惧风涛险阻,放弃而返回。其后直到1273年间,共四批蒙古使臣到达日本的大宰府,国书遂被送至京都朝廷和镰仓幕府,然而日本方面认为其书信无礼而未曾回复。

著名日本学者杉山正明先生认为,蒙古的这些国书,与历代王朝的外交文书相比较,倒不如说蒙古的书信姿态低的惊人。不能认为忽必烈一方一开始就有有意开战。几次漠视蒙古正式的国书,又滥杀使团,不能不说日本一方违反了规则,即使被理解为蒙古表达了求战的意思,也有无奈的一面。

1274年,忽必烈发动两万七千人左右的驻高丽蒙军和高丽组成的联军,向日本进发。蒙古一方的大兵团作战一度压制了以个人作战的镰仓武士。当日本军向大宰府撤退时,据说蒙古高丽联军在准备返航时遭到了暴风的袭击。具体,日本学者认为还不好确定。日本方面称之为“文永之役”。

七年后的1281年,忽必烈发动了第二次远征日本的战役,从高丽国发东路军四万,从原南宋境内发江南军十万,派出了当时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船队。但是受阻于日本方面所筑石垒等周全的战争准备,未能登陆,漂泊在海上的大船队于八月一日遭遇台风而损失大半。日本方面称之为“弘安之役”。

第三次进攻日本也策划了几年,但最终没能成行。主要原因在于左翼诸王的叛乱,使忽必烈面临危机,计划投入日本的部队全部调往北方作战。

方面多认为忽必烈远征日本的动因是忽必烈称霸世界的帝王梦,借日本的外交“无礼”而发动战争。而日本的史学界有别的看法。

日本学界认为,第一次远征日本是蒙古攻击南宋战争中的一环,因为怕日本配合南宋作战抄后路。

第二次远征日本,也有南宋的因素。彼时元朝已经接收了南宋,但对于处理战后事务,非常头疼。收编的四十万南宋职业军人的安置工作如果做不好,会影响元朝的稳定。因此,安排一部分人进入海外部队,去日本当炮灰。

如此看来,日本对南宋还是有感情的。南宋灭亡时,日本穿孝纪念,可能忽必烈获知了这一海外情报。

在战场上,大刀是不是真的不如刺刀好用

是的,某种程度来说,大刀是真的不刺刀,那时候产的刺刀大多容易折断,所以装备精良的部队都是用的进口刺刀,大刀和敌人拼,战场上真的很吃亏,大多数也只有装备很差的游击队之类的地方武装在用,虽然个子很矮,但是的大盖很长,当然杀伤力会更强。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种普通大刀,一是长度没有枪和刺刀的那种长,二是重量不如枪沉,枪身也是可以用来做武器的,而大刀只有一个握把,又不是武林高手过招全屏武功,所以武器一寸长,一寸强,如果真的上战场,白刃战大刀真的和刺刀比,总体大刀还是弱势。

那个时候我们缺枪少弹,装备上差敌人一大截,就连冷兵器都比不上人家,但是我们的先烈用自己的身躯和血肉,赢得了战争,换来了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祝愿祖国永远强大,崛起!

在战场上,为什么有人说士兵绝对不能捡敌国

在战场上捡敌国的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所以很多国家都禁止士兵在战场上捡敌军武器。对于打仗来说,战场是两军交战的地方,直到我们生活的年代,才有了和平,少了战火。

在战场上,这些士兵的生命就如同草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牺牲。对于在战场上打仗,其实有很多讲究,而且有很多规定,士兵一定要去遵守,不能随意破坏规定。

就拿在战场上捡敌国的武器这件事来说,捡敌国的武器并不是一件有利于自己的事。因为这是战场,所以有很多心机跟手段,说不定因为士兵的一个不小心,不只伤害到自己的生命,还会损害到自己的安全。

譬如二战时期,德国经常会在遗落的武器下埋手雷或者地雷,当苏联在战后进行清理的时候,自然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所以,才有很多国家规定士兵在战场上不能捡敌国的枪。

捡敌国的对自己没多大用处

对于二战时期的一些战争来说,当时各个国家生产武器的都不同,对于的生产技术也大不相同。所以在当时的战场上,就算士兵捡了敌国的枪也是没用的。

因为自己的国家没有这支枪能够使用的,如果强行使用不匹配的的话,很有可能会造成走火,如此一来,就会伤害到自己甚至伤害到身边的同伴。

所以说,捡敌国的对自己来说没有好处,而且还会因为敌国在这些遗落的武器上做手脚,导致捡武器的士兵会因此丧命,甚至会对自己的带来一系列的灾难,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因此在当时的战争中,士兵在战场上作战,尽量不要去捡敌国遗落的,因为这种情况既危险又对自己没用。

有些情况下并不是不能捡敌国的枪

在战争中,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其实就不用理会一些规定。生死存亡之际,一些规定设定的并不合理。

比如说,两个敌国的士兵打仗的时候,一个士兵手里的枪没子弹了,面对这种情形,没子弹的士兵不可能就此缴械投降,很有可能会奋力一搏。

此时没有枪的士兵会选择武力的去解决两个士兵的问题,这个时候,没有子弹的士兵会选择抢过敌国士兵手里的枪。这个时候,这个士兵是可以用敌国士兵手里的枪的,有本事抢了过来,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如果按照规定不能用敌国的枪,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士兵就只能等死了。所以说,对于战场上的一些武器,并不是所有的都不能用,而是不能随便用,凡事没有个绝对。

敌人的武器可以再利用

在国民抗战时期,我国解放军前身八路军,当时的成立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敌人的就是自己的战备资源。

在战争之后,他们都会把敌人的捡回去,在影视作品《小兵张嘎》中,就有对八路军战后捡的描写,其中的罗金保打完以后,就把的枪给带回去。

如此可以看来,敌人的并不是绝对的不能捡的,而是针对具体情况去判定。像八路军大部分军资也都是从敌人手里缴来的,然后通过一些改良,成为自己的武器。

如果八路军也像一些国家规定的那样绝对不能捡敌国的,就不会有今天的胜利了。所以说在战场上,士兵不能捡敌国的这种规定不是绝对的。

二战日本白刃战无人能挡,为何不敢和美

说日本不敢和美军拼刺刀这其实就和笑话一样,日军在太平洋各个岛屿上,和美军拼刺刀的事情非常多,开始还给美军吓个半死,后来美军表示“习惯了”。这种无脑冲锋,往往是日军最后的锏,这个时候不存在敢不敢的问题。

关于日本兵拼刺刀这个问题,确实被过度渲染了,日本兵拼刺刀的技术一流,但日本兵并不喜欢拼刺刀。日本步兵操典里面是不提倡拼刺刀的,但是没有日本人不敢拼刺刀的说法,而能用子弹解决问题的时候,日本从来不会选择这种徒增伤亡的行为。

往往日本兵拼刺刀,都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不得已而为之,是两种情况下才会有的。一种是日军部队被动的和对方胶着在一起了。另一种就是日本兵弹尽粮绝无力回天了,这种情况太平洋战争后期经常发生。

太平洋战争其实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每次战役打到最后都会出现一个局面,日军弹尽粮绝,然后发动万岁冲锋做最后的反扑。曾经塞班岛上日军5000残兵发动集团冲锋,给美国兵吓坏了,打了几个小时,美军阵亡四五百人,日军全军覆没。

当然,和美军拼刺刀对日军来说有一个好处,将双方胶着在一起,美军优势的炮火支援就失去意义了。太平洋岛屿的丛林上,日军这种游击一样的和美军拼刺刀确实起到了一部分作用。

但是万岁冲锋就另当别论了,首先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你怎么靠近美军?端着刺刀打,问题就在于手短,美军的轻重机枪等轻武器完全可以编织一道密集的火力网,让日军在冲锋途中被消灭绝对主力部分。

所以,不存在日军不敢和美军拼刺刀这样一个说法,只不过起到的效果不大,越来越低了,日军无法通过刺刀对美军进行有效的打击。

哪些战斗机在服役期间获得了“寡妇制造者”

马丁B-26“掠夺者”轰炸机(1941年~战后):由于早期型号在起降阶段的高事故率,B-26因此在美国陆航服役期间获得了“寡妇制造者”的称号。不过后来经过重新设计(增加翼展和机翼迎角,采用更大的垂尾和方向舵),该机的事故率大为降低。

道格拉斯A3“空中勇士”舰载战略轰炸机(1956年~1991年):绰号“鲸鱼”,它是美国海军航母上操作过的最大最重的舰载机,机长23.27米,翼展22.1米,机高6.95米,最大起飞重量37吨。A3D因糟糕的机械故障记录被飞行员戏称为“All Three Die”,所有机组成员死亡——A3拥有三名机组:飞行员、投弹手/导航员和第三名机组成员。虽然A3的飞行员技艺高超,但是驾驶这种体型大、速度慢、机体沉重的飞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沃特F7U“弯刀”舰载战斗机(1951年~1959年):绰号“少尉”,F7U在其短暂的服役生涯中遭遇了数不尽的技术和操作问题,造成4名试飞员和21名海军飞行员死亡。F7U舰载机累计制造出320架,四分之一的飞机毁于各种事故。糟糕的安全记录主要归结于采用新的空气动力学理论、推力不足和发动机不可靠。

北美F-100“超佩刀”(1954年~1979年):美国空军第一架能够在平飞中实现超音速的战斗机,累计制造出2294架。服役美国空军期间,889架F-100战斗机毁于飞行事故,造成324名飞行员死亡。1958年是F-100战斗机最为黑暗的一年,这一年有116架飞机被毁,47名飞行员遇难!不到三天摔一架的节奏,称其为“寡妇制造者”一点也不为过。

印度空军米格-21:早年印度时报有篇报道称:印度空军共引进了946架米格-21战斗机,476架在过去45年时间里损失于各种事故。

二战中有哪些指挥官的阵亡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李守维,89军军长。这位老兄奉韩德勤之命进攻黄桥的新四军,结果被新四军打得落花流水。李守维在逃跑中掉入挖尺河被淹死了。韩德勤在苏北很不得人心,当时有民谣唱道:天上有个扫帚星,地上有个韩德勤,不打和伪军,专门反。李守维作为韩德勤的心腹,坏事也干了不少。国民党方面给重庆会的报告这样描述李守维之死:八十九军大败,将士争先逃命,群起攻之,李军长掉河中淹死。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古贺峰一之死也可以说很有意思。对于山本五十六之死,可能大家知道比较多,这位老兄在1943年4月18日在南太平洋前线视察时,因密码被美军破译,被美军掌握了行程,在布干维岛上空被美军击毙。山本五十六死了之后,古贺峰一就接了他的班,当上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这个老兄的运气很不好,一上任就遇上了美军大,他带着联合舰队疲于奔命。1944年3月31日,他在帕劳群岛乘坐飞机逃往菲律宾,结果在半路上失踪了。到现在为止,大家也不知道这个老兄到底去了哪里。而他的参谋长福留繁等人,因为和他不是坐同一架飞机,结果在逃往菲律宾途中失事,迫降海面,最后被菲律宾游击队抓获。日本为了不丢面子,只好花了一大笔钱将他们赎回。

饭冢国五郎,日军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死时是大佐,死后被追授少将军衔。他的死也很在意思。1938年的时候,他率部参加武汉会战,在江西庐山和对峙。当时,饭冢国五郎是所谓的军神,日本的电影院经常播放他的战地录像。有一天,有个日本记者到前线采访他,让他在阵地前摆个姿势,拍个录像。当时天气热得很,这个老兄光着膀子,顶着钢盔,拿把指挥刀,又叫又跳的,结果引起的注意。当时看他在前线又叫又跳的,视如无物,很是恼火,举着大盖就给他来了一枪。这一枪打得实在太神了,子弹从他后背进入,从心口窜出,将心脏都打碎了。

“八里桥之战”清军究竟输在哪里
更多资讯
游戏推荐
更多+